习近平讲故事:人生乐在相知心
↑点击上方关注国际人才交流杂志
编者按:
2017年5月,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习近平讲故事》一书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写道:“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。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、调研时的谈话,还是出访时的演讲、报刊上的文章,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,感染他人。”该书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,本期特从对外篇第一章“人民友好故事:‘国之交在于民相亲’”中选取两个故事,以飨读者。
《习近平讲故事》,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
秘鲁两位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”
中国有句古话:“人生乐在相知心。”中秘两国人民历来感情相连、心灵相通。这里,我想提及两位秘鲁朋友。一位是已故秘鲁作家、记者安东尼奥·阿尔塞,上世纪60年代起,为了向拉美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,他多次远赴中国采访报道。1970年,他的女儿梅梅在北京出生,但不幸罹患败血症。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,立即指示医学专家对她进行救治,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组织战士赶往医院献血,梅梅最终转危为安。长大后,同父亲一样,梅梅长期为中秘友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另一位是秘鲁汉学家和翻译家吉叶墨先生,他1979年至1991年在中国南京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西班牙语,撰写了《来自中国的报道》、《李白诗选》、《中国文化百科全书》等著作。此外,他在中国还是一位影星,出演了包括《大决战》、《重庆谈判》等25部中国电影,受到中国观众喜爱。现在,吉叶墨先生已经87岁了,听说他仍然坚持每年访华,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——《同舟共济、扬帆远航,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——在秘鲁国会的演讲》(2016年11月21日)
■延伸阅读
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”安东尼奥·阿尔塞是秘鲁记者和作家。他于1931年出生在秘鲁北部城市特鲁希略,25岁时就当选为秘鲁全国记者协会主席,并先后在秘鲁的多家知名报纸担任总编。
阿尔塞长期关注中国的变化和发展,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新中国的文章。1967年,阿尔塞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中国,在北京广播电台工作。3年后,他的女儿梅梅顺利出生。然而没过多久,梅梅就得了严重的败血症,病情危急。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,马上请军区医院安排几位专家为梅梅进行会诊。要给梅梅治病,需要大量输血。然而,医院的血库与梅梅血型匹配的血浆却已不多。情况紧急,医疗部门迅速向驻京部队求援。战士们知道消息后,纷纷赶到医院献血。最终,梅梅转危为安,脱离险境。
在中秘建交的历史过程中,阿尔塞还扮演了“特使”的角色。1970年前后,在回秘鲁探望病重的父亲时,阿尔塞把中国愿意与秘鲁扩大交往的意愿,以及建交的相关原则传递给秘鲁政府。经过他的牵线搭桥,中秘两国迅速建立起了沟通渠道,并于1971年11月2日正式建交。1983年,阿尔塞再次来到中国,担任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家。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的文章,刊登在拉美和西班牙的报刊上。
已近90岁高龄却还在不断播撒中国文化种子的吉叶墨,原名吉列尔莫·达尼诺,是秘鲁的一位汉学家。他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79年。那年,在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担任文学和语言学教授的他,受邀来到南京大学,为15名西语教师开设课程。除此之外,他还是“影星”和“诗人”。在中国的20多年里,参演了《大决战》《重庆谈判》《毛泽东与斯诺》等25部中国电影,并用9年时间翻译了9本唐诗,成为拉美国家翻译唐诗最多的汉学家之一。此外,他还出版了《雕龙·中国古代诗歌选》《勤劳的蜜蜂·成语、谚语、歇后语1000条》《中国文化百科全书》等多部介绍中国历史、文化的书籍。
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中,讲述两位秘鲁朋友的感人故事,旨在说明,“中秘两国人民历来感情相连、心灵相通”,是心与心相连的“命运共同体”。国家友好,根在人民,源在交流。20世纪90年代,习近平访问过秘鲁。时隔20余年再次踏上秘鲁的土地,他用了“三个好”概括中秘友谊:相互信任的好兄弟,共同发展的好伙伴,共担责任的好朋友。在演讲中,习近平还引用秘鲁作家里韦罗的一句名言:“真正的幸福在于始终保持开拓的热情。”以此寄寓对两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道路上精诚合作的愿望。秘鲁要在2021年独立200周年之际,实现“公正、公平、团结的秘鲁”这一奋斗目标;届时,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。习近平将中秘两国的奋斗目标并举,正是希望两国人民“并肩同行、携手圆梦”。
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
巴西一位耄耋老人卡洛斯·塔瓦雷斯说自己是“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”。40多年来,他孜孜不倦关注和研究中国,笔耕不辍撰写关于中国的8本书籍和500多篇文章,作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。许多巴西人因为他的文字认识中国、走近中国。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,他说“我只想介绍中国,让更多人了解中国,别无他图”。
这个感人故事,只是中拉人民友好交往长河中的一朵美丽浪花。正是得益于众多中拉人士的辛勤付出,中拉关系才如同长江和亚马孙河一样奔流不息、一往无前!
——《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——在巴西国会的演讲》(2014年7月16日)
■延伸阅读
很多刚到巴西履职的中国记者都会得到这样一个建议:对巴西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明白,可以去请教塔瓦雷斯;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困惑,也可以去请教这位中国问题专家。
塔瓦雷斯已年过九旬,关注和研究中国40多年。1971年,塔瓦雷斯在巴西《环球报》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中国的长篇报道;1972年,他在中国与巴西两国尚未建交、巴西处于军政府独裁的特殊时期,冒着生命危险接待了来自中国的代表团;1990年,巴西媒体刊登他的专访,称他是“有一颗中国心的巴西人”;2010年,中拉友协和巴西全国联邦商业协会授予他“中拉友谊奖章”,巴西有史以来只有两人获此殊荣。2014年7月,他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文章《中拉是互惠互利的典范》,认为“中国与万里之遥的拉美建立了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,这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”。
就在习近平讲述完塔瓦雷斯的故事后不久,他又出了一本介绍中国的新书——《致迪尔玛的两个课题:中国和港口》,展示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成就,介绍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。在该书首发式上,塔瓦雷斯还特意系了一条写满中国篆书的领带,并这样说:“中国如今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,也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,但大部分巴西人却对中国不了解或了解非常片面,甚至有不少成见,但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快速发展,其中很多经验值得巴西借鉴。”
习近平讲述“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”的故事,意在说明,“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,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”。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中国?习近平认为,“了解中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,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”。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,需要讲好自己的“中国故事”,也同样需要更多人走进中国、了解中国、推介中国。既要“我说”,也要“你说”和“他说”,这样才能让人摘下有色眼镜,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,也才能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增进了解。
(来源:《国际人才交流》2017年9期,
责任编辑:张晓)
国内统一刊号:CN11-2642/C;
国际标准刊号:ISSN1001-0114;
邮发代号:82-444。
以“访天下英才,汇全球智慧”为宗旨,以服务国家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人才交流为使命,主要报道外国专家中国故事、国际合作项目、跨文化交流等内容。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在华外国专家为主的外宣平台,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”。
杂志官网www.wetalent.com,微信号wetalent。
人物(双语):外国专家、国际高端人物的中国故事;
纪实:观察、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;
观点:探讨国际人才引进、交流等热点话题;
读书:书海泛舟,名家书评;
一带一路: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、历史、经济、贸易等;
往事:追溯引才精彩篇章,回顾专家魅力人生;
我与外教:展示外教生活,传播中外友谊;
国际朋友说(双语):与外国青年专家、留学生交流国际、国内话题,弘扬中国传统文化;
我的中国故事(双语):解读中国现象,点评在华生活。
1.来稿以2500-5000字为宜。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或删减。
2.欢迎为文稿配发图片,或专门以相关主题图片投稿,图片要求:1Mb以上,并配图片说明。
3.来稿文责自负。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,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。
4.请在面注明作者姓名、工作单位、邮编、通讯地址、联系电话(包括手机、QQ)等信息,以便通联。
5. 投稿信箱:wetalent@safea.gov.cn,请在邮件标题里注明文章标题或主题。
6.稿件应为原创首发。如三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,作者可转投其他刊物。
国际人才交流杂志
引智中国
责任编辑:张贺彦